今年年初,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遍全球,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突破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议话题。AI技术正加速进入产业端,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利器。
AI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应用尤其受到关注。不过受限于技术水平、成本以及应用场景等多重因素,AI机器人尚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。如何实现商业化,是不少机器人企业拥抱AI技术后的首要难题。
时代财经专访木牛机器人CEO郭林(右一)。腾讯科技供图
近日,以“智能涌现数开万物”为主题的腾讯科技HiTechDay暨2023数字开物大会在北京召开,与会各方共同探索前沿数字科技,探讨产业数字化和生成式AI爆发下的发展机遇。木牛机器人公司CEO郭林在与会期间接受了时代财经专访,表达了他对AI技术和机器人产业结合发展的看法。
郭林认为,在工业应用领域,行业垂直模型和行业内的干净数据,可以解决产业智能化关键节点的诸多问题。用AI的能力解决最复杂、最致命的技术难点,用工程化手段实现实际商业落地。这两者的有效结合,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。
全行业都在努力验证商业模式
《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》数据显示:我国关键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(AI技术)、物联网、量子信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;智能灌溉、智能温室、精准施肥等智慧农业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;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,累计建成近2000家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。
不过,AI技术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挖掘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认为,目前一些传统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造的需求尚不强烈,应用模式尚待探索,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加强。
木牛机器人成立于2021年,致力于推动AI技术在工业方向和传统机械结合。目前公司主要有两个业务方向,一个是机器人底层系统,通过技术平台赋能产业应用;另一个是重载的智能物流和智慧转运的场景,已经发布第一代产品。
在郭林看来,当下AI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事(业务场景)、人、技术三个方面。
在具体业务场景方面,业界还在寻找AI技术能够最快落地的行业和应用场景,努力使其商业模式得到验证。郭林表示,全行业都面临着技术如何与产业结合的困难,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是最大挑战。
“比较幸运的是,我们从公司创立时就找到了比较好的切入场景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就有了马上要量产的产品和客户订单。这是一个很快的速度,主要得益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商业化场景的有效分析。”郭林对时代财经表示。
在人才的层面,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人才高度稀缺,尤其是一些基础架构和算力算法技术方面的人才。这让郭林以及AI机器人产业面临的用人挑战短时间内成为最大桎梏。
“不仅如此,从商业化进程来看,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阶段,目前落后于新能源汽车、智能驾驶领域的一系列公司。相似的需求,让大家对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,这类人才本身又供给不足,所以培养团队是一个巨大挑战。”
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机器人产业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郭林认为,如何在兼顾业务的同时紧跟技术和行业演变,是机器人企业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。企业要在自己业务发展和技术壁垒的建立的同时,时刻保持对科技发展和行业演变的敏锐性,这对初创公司而言颇具难度。
初创机器人企业加速多元化
木牛机器人既是机器人企业,也是初创企业。
从两年前创业之初只有七个人,到现在几十人,木牛机器人的团队正在逐渐完善,组织架构日益完整、组织能力的多元化日益完备。不过木牛机器人仍需解答如何打造竞争力、发掘增长点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等诸多问题。
当下木牛机器人的业务主要聚焦于工业领域的搬运和物流,切入点是重载无人转运机器人。在某些垂直领域,木牛机器人已开始向客户交付产品。郭林对上述单一产品很有信心。
“在成立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,我们第一个重要工作是确立商业模式。”郭林说,包括研判市场形态、客户类型、用户需求;研究自身的产品形态、销售体系、财务模型等一系列要素。在这两年中,木牛机器人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郭林表示,得益于公司健康的发展体系,现阶段木牛机器人的重载无人转运机器人在一些性能参数、技术参数方面达到了国内绝对领先。
在未来一年内,郭林希望把重载无人转运机器人业务做到行业市占率第一。他表示,2024年,木牛机器人会有很多客户和交付工作要做,迭代产品、提升技术、完善销售、售后体系以及供应链搭建等一系列任务要完成,短期内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得到较好的满足。
不过,单一的产品结构并不足以承载木牛机器人的发展愿景。时代财经获悉,在未来三年时间里,木牛机器人将在两个方向进行扩展:一方面是获取更多的行业客户,针对不同行业,提供更多物流搬运方面的解决方案;另一方面,计划拓展机械臂的应用范围,并积累机械臂应用方面的数据。
作为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,机械臂目前在部分工业领域、农业领域以及医疗领域都有广泛应用。郭林透露,木牛机器人内部正在探索从更多领域去切入,利用通用化的底层技术促进新的产业和应用结合。“这是我们中期发展的机会。”郭林表示。
底层技术是未来最大增长点
相较于具体的产品形态,郭林认为,木牛机器人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在于底层技术。
“我们有一套独创自研的底层技术。我认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,这个底层技术将是我们最大的增长引擎,它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帮助非常多的传统龙头企业智能化升级和转型,我们能借此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服务。”郭林对时代财经表示。
因此,木牛机器人更关注自身技术和行业的进展,而非领域内的其他公司。
郭林称,当下产业和技术在快速变化,一些新的技术路线或者算法路线可能对业务带来一些新启发。“在自身领域外,我们比较关注一些发展极其快速的AI公司。它们代表的可能是方向,可能是思路。我们正在观察有哪些新的方式,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司在商业化落地进程中面临的问题,并改善技术路线。”
在郭林看来,大模型技术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最直接的关联,是初创企业可以从大模型的发展趋势看到技术进化的必然性,通过在这些事情上做准备、下工夫,就可以在比较契合的阶段,用大模型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。
此外,企业要仔细思考业务和大模型之间的契合点,探索如何借助大模型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。郭林认为,在大模型技术中,最重要的就是差异化数据集的建立以及应用,这是初创企业真正应该关注的事情。
对于AI技术发展的终局,郭林认为AI机器人可能成为AIoT的真正表现形式,创造真正的万物互联、万物数字化。在那个阶段,各行各业都会被AI机器人深度影响,人们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变。
但是目前行业仍有制约因素。
一是技术的发展——当下许多人都在探索如何实现AI技术的通用性。如果技术的智能化程度不够、通用性不够,就没有办法普及;二是供应链的健全——供应链完备意味着更加丰富的选择性,以及更低的成本。
最后,在技术发展和供应链健全的基础上,才有望涌现出更多的AI产品形态,来满足更多行业智能化的需求。在此阶段,AI技术将通过渗透各行各业,并与之深度结合,进而实现与人类生产生活的逐步融合。
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加剧产业的升级与革新,也推动着智能机器人行业的进步。创立两年时间,木牛机器人也逐步向资本市场。面对未来,郭林表示,木牛机器人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全力发展自身业务,可能在2027-2028年的某个时间节点登陆科创板。
“上市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,是一种可能性,目前并非我们的核心关注点。”郭林说,“相较于上市,我们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、我们的产品技术,以及组织和团队的发展情况。”